四声道魔咒

LP市场在底定大局后进入白热化的竞争,售价也不断下调,以英国为例,1970年代新出版的12英寸LP平均售价在2-2.5英镑之间,和1960年代相差不大,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价格实际上是下跌了,更不用说价格更低的再版唱片。而基于双声道的LP的音质也已经相当优异,绝不是十几年前初期时的水平了。音响器材的更新发展速度也不慢,HI-FI的概念渐渐由展示厅走入家庭。既然屏幕越来越大的彩色电视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仿电影院的效果,那么音响组合为什么不能还原大音乐厅的现场呢?

1970年4月由RCA推出的Quad-8系统就是基于上述理念,载体包括8轨声道的LP,盒式磁带(MC)和开盘带。理论上,这个系统的还音部分也必须具备8个扬声器,可是实际上在家用范围能做到得相当少,在实际操作中Quad-8要求前方设置2个传统双声道扬声器,后方设置左中右3个扬声器,减少了3个声道;而后置扬声器即便是在家庭影院系统风行的今日,若要不破坏客厅的整体装潢,就非得预埋线路不可(无线家庭影院系统除外),更何况1970年代。

于是在1971年日本JVC公司又拿出简化的4扬声器系统CD-4,它很快就被RCA接受取代自己发明的Quad-8。原来CD-4对载体的要求较Quad-8为低,4轨声音信号还是和传统双声道LP一样分享2个声槽,这样可兼容双声道和四声道唱头,还音的便利性大大增加了。

但是CD-4在欧洲却受到冷遇,欧洲唱片公司选择了由CBS于1972年开发的立体四声道系统(Stereo Quadraphonic, SQ),其实SQ和CD-4一样可以兼容双声道和四声道,所不同的是CD-4将2个后置声道的信号以超过人耳频率的格式,再同时分配到四个声道中,这样就反而造成了定位感的飘忽;而SQ只是相对平均的分配信号,这样实际播放效果就清晰多了。

SQ是为唱片公司所采用最普遍的一种四声道格式,美国的CBS、Capitol、Vanguard;欧洲的HMV/EMI、Eurodisc、Supraphon都以四声道方式录制了不少LP。Decca开发了自己的四声道录音系统Phase 4,其原理也接近于SQ;Philips则不宣称特定使用何种四声道系统录音,但其1970年代后期的大型管弦乐作品录音,有的采用了四声道;而DGG则是唯一没有发行过四声道LP的大品牌。


Decca以四声道立体声系统(Phase 4)录制的《黄河钢琴协奏曲》LP

但是,四声道最后的结局却并非如意。其原因很多,不过主要的一点是由于多声道扬声器系统,在1970年代的欧美家居陈设中,并不容易搭配协调;以大屏幕电视机为中心的客厅设置并不如今日般流行,一般顾客觉得高保真的双声道系统较之78转单声道,已大有改善,缺乏重新投资更新系统的热情,于是四声道系统只为小部分发烧友所认可。
此时,唱片公司为了强行推广四声道系统又出一招臭棋:将原来四声道信号混录为二轨出版双声道唱片,已期拓展市场,但成效参差不齐。EMI和Philips等的混录效果尚属出色,而注重追求音色的Decca却在混录理念上又犯下错误,坚持要保留四声道录音的一起特效,于是很多转为双声道版本的四声道录音,音场扭曲,乐器之间的比例也出现了一定的失真,有时听众甚至觉得钢琴就在自己的鼻子底下演奏。Decca后来遂决定将四声道系统用于轻音乐唱片的录制,这下却摸准路数,没有造成全盘皆输的结局。到1970年代末期。古典音乐录音基本上又回复到双声道一统天下的局面。